身為熱愛生命的旅行者,你或許曾在旅途中,渴望凝視動物的眼睛,聽見牠們靜靜訴說自然的故事。在每一次靠近的腳步中,我們都希望與牠們平等地分享這片土地的溫柔。
然而,在旅遊娛樂的背後,有些動物的命運悄然改變——牠們不再奔跑於山野,而是困於表演的框架;牠們的天性被壓抑,只為迎合短暫的觀賞。那些被迫提供騎乘或合影的馴養動物,往往承受了不為人知的艱辛與苦楚。
你「可以」這樣做:
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我們不需要責難,但可以選擇更溫柔的方式同行。作為永續旅人,你可以這樣做:
- 在動物的自然棲息地中欣賞牠們,而非支持圈養觀賞。選擇具信譽的保育中心或動物避難所,而非商業性動物園。
- 審慎選擇動物相關活動:確保騎乘動物(如騾子、馬匹)身體健康、獲得妥善照顧,並享有水源與遮蔭。
- 選購有良心的紀念品:不購買以瀕危物種製成的產品,拒絕狗肉、貓肉等不人道飲食文化。
- 善用你的聲音:若發現動物受虐的情況,請向當地相關單位檢舉。
選擇「不做」的事:
在友善的旅途中,也有一些我們可以選擇「不做」的事,讓動物不被驚擾,也讓旅程更有溫度。
- 避免接觸野生動物:若活動允許你擁抱、騎乘、觸摸甚至與動物合影,請三思。這往往代表動物已遭不當對待。
- 拒絕餵食與表演活動:不支持以野生動物進行表演、自拍、餵食換取捐款等行為。
- 保護自己與動物安全:大型貓科動物、大象等野生物種行為難以預測,親密接觸可能危及人與動物的安全。
在永續旅遊的路上,我們不只是走得遠,更要走得有意義。 當你選擇友善動物的方式旅行,你不只是避開了一場可能的傷害,也讓這世界多了一份善意的迴響。
你尊重的不只是動物的生命,更是牠們在自然中自由呼吸的權利;你留下的不只是回憶,更是足以啟發他人的旅人足跡。 每一次不打擾的凝視,都是對生命溫柔的致敬;每一個選擇不做的行動,也是一種深刻的責任感。
讓我們不只是「看見」動物,而是學習與牠們和平共處── 在海岸邊靜靜遠觀,在森林裡聆聽牠們的腳步聲, 在旅途的每個片刻,用更柔軟的方式,與世界對話。
旅行,不只是穿越風景的方式, 也是我們表達價值、散播希望的語言。
相關連結:
宏祥旅遊:敏感性旅遊活動指引
https://edison.com.tw/sustainable_plan/sensitive-excursions-guidelines/
相關網站: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iwan Animal Equality Association
https://www.taeanimal.org.tw/model_topics.php?sn=1406
動物平權是什麼?
動平會關注動物權益,也就是平等地尊重動物的生命,而動物有不被奴役及不被傷害的權利,不被當成工具使用,如食物/娛樂/實驗/衣服等目的。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台灣第一個動物保護團體,成立於1960年6月4日。致力於宣導動物保護觀念,以及從事流浪動物收容工作,亦曾參與推動中華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與《動物保護法》立法的工作。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野生動物保護區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protectarea
為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我國自民國78年頒佈野生動物保育法後,即積極推動各項有關野生動物保育工作及野生動物保護區域之設立,並自80年起,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由農業部(農委會)公告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再由地方政府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有特別保護必要者,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迄今共劃設了21處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野生動物輸出入管理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in-out
為配合全球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其產製品不因貿易行為影響野生物生存之共同目標,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4條及其施行細則第25條、第26條、第27條、第28條及第29條規定之輸出入規定,辦理相關輸出入案件(包括活體及產製品)之審核,及因違反輸出入法令而判決沒收、沒入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及產製品之處理。為強化野生動物活體輸出入管制,防範外來種入侵,並配合海洋哺乳類野生動物相關輸出入管制規範,108年7月29日修正「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輸出入審核要點」,名稱並修正為「陸域野生動物活體及產製品輸出入審核要點」,以維護自然生態完整性為最高原則,並考量行政管理效率,簡化輸入申請程序,兼顧貿易自由化之全球趨勢。